新華網貴州頻道1月28日電(記者王麗、齊健)“甕安事件告誡我們,一旦嚴重脫離群眾,丟掉群眾路線這一‘傳家寶’,黨和政府的工作就要遭受挫折和失敗。”在貴州省甕安縣“6·28”事件警示教育基地,參觀的人每每听講 庠彼檔 這里,都會駐足沉思。
2008年6月28日,一名女中學生意外溺水死亡引發了打、砸、搶、燒甕安縣委、縣政府和縣公安局辦公大樓的惡性群體性事件。在中國革命歷史轉折的紅色土地上,縣委、縣政府大樓被燒毀,“甕安事件”曾震驚全國。
在這片紅軍長征走過的紅色土地上,當年群眾拆門板、搭浮橋支援紅軍的魚水情深,在一個夜晚的熊熊火光中化為灰燼。大火燒毀了辦公大樓,更燒醒了甕安的黨員干部!
此後,甕安在全縣上下開展干部作風教育整頓,組織“我為誰工作?我為誰負責?我怎樣工作?”思想大討論。廣大黨員干部走村入戶,與群眾同吃、同住、同勞動,扎扎實實地幫助人民群眾排憂解困、化解民怨、理順情緒、凝聚人心。
在甕安流傳著一個“清香夢”的故事。距縣城80多公里的清香村,地形陡峭,世代不通公路。
甕安縣發改局干部簡思旭去年一被派駐到這里,就穿梭在田間地頭,為村里的發展計劃奔波。通村公路,成為他反復勘察,並向上級爭取支持的重點。
村民的盼頭就是干事的勁頭。沒過多久,“一事一議”獎補政策劃撥的40萬元項目資金到位了。村里又發動村民一起投工投勞,不到3個月時間,大家期盼已久的通村路 沼誚 傘 /p>
通車時,全村八百老少自發集中到公路兩邊。老黨員肖華權說︰“多虧了駐村干部,幾代清香人的夢終于圓了”。
“聯鄉駐村”,“四幫四扶”。在甕安,這不是口號,而是5年來長期堅持的工作法。一批批剛參加工作的公職人員,把田間地頭當成磨練自己的第一課堂。
曹開野是甕安縣公安局一名年輕民警,“6·28”親歷者之一。“那時我在鄉派出所,偷牛盜馬案件頻發,但詢問老百姓線索,沒人理睬。”曹開野回憶說,群眾私下議論,跟警察講有什麼用?一樣破不了案。
為扭轉這一局面,公安局組織“千警千村認門入戶連親”,700多民警先後深入企業、村寨和農戶,“連親”1.1萬戶,從幫困難群眾買菜、看病等小事做起,贏得了群眾尊重。
“再遇到類似案件,派出所成立專案組,白天走訪群眾摸排線索,晚上蹲點抓捕迅速破案,群眾放鞭炮給我們慶祝。”曹開野說。
今年春節前夕,因為安全感提升,甕安縣甕水辦事處的群眾自發給全縣公安干警送來3頭“年豬”。
“有的 昵岣刪 不理解,怎麼警察要管那麼多事。我認為,就算是還過去欠老百姓的‘民生債’,也要做,”甕安縣公安局局長黃成說,政府和群眾之間的信任是靠點滴積累的,每個人都是一扇窗口。
“增進群眾感情,就是要敬仰黨的事業、敬畏手中的權力、敬重服務的人民”,黔南州委常委、甕安縣委書記蔣映生說,今年初,甕安縣紀委下發6萬多張“黨風政風監督卡”,疏通舉報渠道,哪些行為是干部不能觸踫的“高壓線”,老百姓一目了然。
五年親民路,破繭終成蝶。今天的甕安,人民群眾對公安機關滿意度連續3年保持貴州省排名第一,群眾安全感、滿意度等指標均在全省遙遙領先,干群、警民關系由以前的“水火不容”變成如今的“魚水相依”。
“甕安之變是一面歷史的鏡子,深刻折射出黨員干部在群眾工作中的得與失”,黔南州委書記龍長春說,甕安由亂到治,根本原因還是堅持解民困、排民憂、化民怨、聚民心。從“民心失落”到“民心重聚”,甕安大亂到大治充分說明我們黨具有自我淨化、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、自我提高的能力。以甕安為鏡,就能真正化教訓為財富。